數據顯示,2018年“雙11“,在購物App的TOP10排行榜里,有5家都是社交電商公司,社交電商已經占據了電商行業的半壁江山。
2018年是社交電商平臺快速崛起的“風口期”,期間,拼多多迅猛上市,成為市值300億美金的公司;貝店、云集、環球捕手、芝麻鯨選、閑來優品等社交電商平臺也迅猛發展,其中貝店已經成為月活上千萬的購物APP,且一直保持著迅猛增勢。
就拿貝店過去一年的發展來說,其會員數量突破4485萬,單季度訂單量突破1億,并且成長為月活躍用戶數為數不多、用戶使用次數和使用時長為數不多、發展增速為數不多的社群電商APP。
為什么社會電商的發展如此強勢?其發展遵循了怎樣的規律?
社交電商的“變”與“不變”
社交電商,變的是玩法,不變的是本質。前者強調進步,后者強調根本問題。
縱觀市場上的社交電商的平臺,社交只是手段,其本質仍然是消費,而消費的本質仍然是解決客流量和供應鏈的問題。相比傳統電商,社交電商的“新”是在于對流量的創新性和供應鏈的開放共享性。
社會+電商是發現流動紅利后潛在流量的有效途徑:
作為一種手段的社會化的主要目的是擴大更廣泛的消費情景,較大化裂變以改變每個單元的流量值??v觀過去兩年,拼某某的崛起,貝x、云x'x等社交電商平臺的迅速發展,無不證實了這一點。
社會電商的勝利是對“流量”的利用的勝利,是對消費者角色的重新定義:傳統的電商賦予消費者“買方”的角色,而社會電商為消費者增加了一層角色定義。例如:拼多多的模型是,我是一名用戶,為了獲得這個平臺的收益,我需要向其他人進行傳播。為了獲得同樣的利益,其他人也會傳播給其他人。這種“分享”完全解放了個體意識,擴大了個體的影響力。
傳播的過程就是“裂變”,逐漸形成了節點型的網絡結構。這些網絡結構再慢慢演化出社群網絡結構。較后一個一個社群形成,社群的力量是聚集同類消費者需求,同時它也慢慢不斷裂變形成新的社群,形成新的網絡形態。
當需求有效地聚集在一起時,接下來是供應鏈末端的創新。
需求聚集的力量在于整個供應鏈的核心轉型。過去,供應鏈只掌握在少數人手中,供應鏈的鏈條是長而多的環節。社會電商聚集了需求,整合了供應鏈資源,縮短了供應鏈的長度,使用戶更接近生產者,并使用戶獲得好的產品。在獲得低價格的同時,讓生產終端得到市場信息反饋,反向調整生產效率。
這里總結一下2018年以來社交電商獨角獸的成功。
一個是依靠國家的趨勢——巨大的人口消費紅利;
一個是流量大勢——海量的微信流量洼地;
一個是靠團隊——只有連續創業團隊有優勢,不只是看到,還能能夠抓到瞬息萬變的風口;
一個是靠模式——同樣是微信流量紅利,拼多多是做的較好的。
同城APP開發" width="680" height="320" border="0" hspace="0" vspace="0" />
如何在社交電商潮流中賺錢呢?
對于普通人來說,想做社交電商沒錢沒技術沒團隊?不用怕!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進步,利用“應用公園”自助式App在線制作平臺,即使你完全不懂任何的編程開發技術,自己也能從零快速拼圖式創造一個獨特的專屬社交電商App,而且應用公園還有經典社交電商App模板,可以直接使用,快10分鐘就能完成App的制作,快速開啟創業項目,成本可以節省90%以上。